文物箱的由來
The Origins of the Chinese Cultural Chests
「中華文物箱」為國立歷史博物館(以下簡稱本館)於1969年至1986年間積極協助政府建構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使命之一,在18年的文化外交長征中,共有5批次文物箱製作及分配運送海外。
第1批中華文物箱製作10箱,輸出美國及比利時我大使館文參處,因所選歷史文物展品精美,且能放入鐵箱內搬運方便,有利於推動文化外交,對外國人士、僑胞與留學生而言均屬首創,故大受歡迎,各駐外機構紛相來函索取。
第2批文物箱製作13組39箱,輸出美洲、歐洲、亞洲及非洲國家。此際正值1971年我國退出聯合國,國家面臨史上重大斷交潮,為拓展國際空間,外館仍一致反應希望普遍分配,以應迫切需要;文物箱適時成為海外重要的文宣工具,需求者日甚。
第3批文物箱製作20組80箱,陸續輸出中美洲、歐洲、澳洲、亞洲等國家。此批原則上以汰舊換新第1、2批展品為主,並加強展示內容,其中尤以向當代名家徵集書畫真跡,展現臺灣繪畫創新風貌最富特色,引發海外各地熱烈爭取展出,要求再擴大供應。
第4批文物箱製作40組320箱,除原先輸出國家,更以中南美洲地區為甚。此階段適逢1979年我與美國斷交,國際舞臺再次面臨重大挑戰的時點,爭取國際人士與海外僑民認同更是刻不容緩,因此文物箱的製作內容及品質更加豐富精緻,數量更多,以應海外眾多單位的展出需求。
第5批文物箱應海外要求,製作77組616箱,輸出海外65處國家與地區,數量與製作金額均為歷年規模最大。然而,隨著1980年代後期國家政策轉向本土化,此後本館已不再進行海外大規模的文物箱製作與分配。
「中華文物箱」為我國文化外交貢獻良多,係國家記憶中的重要一環,為重現此段史實,經由本館及相關單位(行政院、教育部、外交部、僑務委員會、駐海外機構、國史館等)徵集當年執行本專案的檔案與文獻,研析整理出版《開箱—國立歷史博物館「中華文物箱」檔案彙編(1969-1986)》並以活潑生動的主題網站方式呈現,引領社會大眾知曉「中華文物箱」遠征全球18年的歷史過程。
《開箱—國立歷史博物館「中華文物箱」檔案彙編(1969-1986)》
有鑒於1970至80年代「中華文物箱」為加強我國文化在海外之弘揚與介紹中華民國進步繁榮之實況,曾為我文化外交貢獻良多,係我國文化記憶中重要之一環,透過相關單位(教育部、外交部、國史館、僑務委員會等)所保存部分當年執行本案的相關檔案與文獻進行研析整理,編纂成書,除為達到史料保存的目的外,並可作為臺灣文化外交成果的具體證明,以及研究我國外交發展史之重要參考,發揮文化資料收、存、取、用之博物館職能。